谈球吧美美与共 开创国际人文交流新时代

2023-10-17 18:38:4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谈球吧美美与共 开创国际人文交流新时代6月20日,以“美美与共,开创国际人文交流新时代”为主题的中印人文交流论坛(中印校长论坛)在昆明举办。除了主论坛外,还分别设置了“健康中国与太极瑜伽产教融合的新机遇”“中印传统文化传承互鉴的新路径”两个平行分论坛。

  中印人文交流论坛是2023年国际瑜伽日暨中国(昆明)南亚文化艺术周、中印人文交流论坛系列活动的主要内容。围绕“中国瑜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印关系与人文交流”“新形势下中印促进民心相通的思考”“标签瑜伽—全民瑜伽:中国瑜伽项目产业发展的思考”“健康中国背景下瑜伽教育体系构建探索研究”等多个议题,来自中印两国政府部门、文化、教育、体育、媒体等各领域人士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对话,增进云南省与印度等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互学互鉴,推动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近年来,云南充分发挥同印度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优势,积极推动中印人文交流合作,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中印人文交流中心等相继成立,持续深入举办人文交流活动,对于增进两国传统友谊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马作昕说。

  “瑜伽在中国发展良久,太极也受到印度民众的欢迎和喜爱。长期以来,两国民众通过这样的媒介相互学习,增进交流,在相互合作、和谐平等、开放创新中走到一起。”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校长、教授桑迪什里·杜力布迪·潘迪表示,“印中两大文明的交融互鉴源远流长,我们的教材中有大量介绍《孙子兵法》和儒家思想的内容。在云南民族大学,我很高兴了解到学校开设有印地语专业,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强在两国文明和文化研究中的合作,还要在瑜伽、中医等健康领域扩大合作。”

  “教育是人文交流中增进相互理解、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云南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倪慧芳表示,近年来,中印人文交流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不断深入,在学术交流互动、民间交往中发挥独特作用,有效增进中印民众互相认知,推动两国青年交流互动,为中印两国关系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2019年,我有幸参观了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这是印中人文交流的桥梁。”印度青年领袖联合会主席苏万焕曾到访云南,期间他遇到了许多中国瑜伽学者。他表示,从这个层面来说,瑜伽不仅代表了两国之间的文明联系,也代表着两国民众为了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相同的愿望付出的努力。

  “现在,印中关系站在新的起点,迎来新的机遇。”苏万焕认为,两国青年应该从两国几千年的文明中汲取智慧,沿着“增进互信、注重合作、寻求共识、谋求共同发展”的方向,用好交流平台,增进印中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架起两国人民之间交流的桥梁,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印‘民心相通’工作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认知差异、民间交流不足、青年交往不足、民生项目开展不多、互信不足等问题与挑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院长陈利君认为民心相通是深化合作的基础。陈利君从顺需求、筑平台、谋发展等方面提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中印民心相通的对策与建议。

  “唯有理解本国灿烂的文化文明,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有效推动人文交流深入人心。”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国际太极学院)教授于欣力同现场嘉宾们分享了4位青年行走于中印两国之间工作、求学的动人故事,他认为,青年交流与思想激荡必将成为中印人文交流的希望和主旋律。

  谈到中印人文交流的展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孟加拉国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郭穗彦以印度电影、歌舞以及服饰在中国市场的风靡为话题开篇。“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表明,两个文明古国虽然有较大的文化差异性,但也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谈球吧官方网站。”她提出,当前中印双方应共同努力,以旅游、跨境电商、教育合作、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中印双方的人文交流,推动中印双方更高水平的开放与合作。

  “出版物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进文明互通互信的重要载体。”围绕着中印传统文化传承互鉴的新路径探讨这一主题,山东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编审祝丽提出,要深化出版合作,共促文明互鉴。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优势,以图书出版和文化交流作为宣传主线,加强人文交流,促进中印双方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印学术界、出版界应加强合作,以图书出版为桥梁,努力赓续中印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文脉。

  “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印度和中国在文化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对于两国来说,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是互利双赢。只有两国合作才能实现梦想。”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教授拉盖什·古玛尔表示,接下来,印中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同时应该加强印中青年对话,多为青年交流思想、相互学习搭建平台。

  近年来,瑜伽作为一项起源于古代印度、风靡于当今世界的锻炼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群众所喜爱。瑜伽在中国,不仅成了一项强健体魄的群众体育运动,更成为一种追求平衡、平和、放松、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如何紧抓大健康产业带来的机遇,让“瑜伽+文旅”“瑜伽+康养”“瑜伽+体育”等项目融合发展、落地开花,让瑜伽产业链越做越强?各界人士纷纷建言献策。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博士郇昌店认为,目前中国瑜伽练习者以女性居多,且有着年龄锁定、阶层分化的“标签”。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依托瑜伽项目的产业化来进行,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比如围绕瑜伽,衍生出服饰、装备、代餐、熏香、日化等产品,以及赛事、培训等商业服务,扩大高质量健身瑜伽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瑜伽与中医、食疗、读书、生活、娱乐、旅游、休闲、康养的融合发展。

  “要大力开展健身瑜伽的科学研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许传坤提出,鼓励支持和瑜伽相关的理论探究、技术开发、产品创新、装备器械研发、临床研究、课程开发和推广示范,形成一系列的规程和研究成果。同时,将高校的教育资源与瑜伽场馆的平台资源融为一体,发展校际—校企—国际间合作,提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协调协同。积极探索“订单式”“定制化”人才培养,有力推动产生应用型高质量瑜伽创新人才。

  “运动旅游是博塑接下来要着力推出的一项事业。我们面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开展业务,为大众提供运动服务和健康管理,致力于为客户打造健康生活方式。”博塑集团事业发展部总经理张琼月介绍,该企业在紧抓发展机遇,顺势拓展运动康养项目,并延伸至数字化应用的过程中,也在积极尝试把时下最流行的飞盘、瑜伽等运动项目,融入到团建内容当中。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