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是可以“选”出来的吗?

2023-10-31 20:22:2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孝子”是可以“选”出来的吗?近日,第六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评选揭晓,包括关牧村、王璐瑶和李静在内的10位艺人当选。据主办方介绍,评选的目的在于:倡导全社会家庭和睦、儿女孝敬、父母长寿;同时引导青少年从绯闻追星、时尚追星转变为道德追星,从而形成讲孝心、知感恩、懂回报的良好道德品质。

  忠孝、信义、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星孝子评选活动的出发点想必也是希望宣扬孝道,通过明星效应来引起社会各界对孝道的重视,从这一点上说无可厚非。但是,明星孝子的评选活动能否真正达到宣扬孝顺美德的效果,倒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通过评奖的方式来推选 “孝星”难免有牵强之处,真正的孝星不是靠 “评”出来的,具有孝顺美德的明星也不见得都乐于参加这样的评选。评选所采用的标准难免流于主观、片面,评选的结果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尽孝的道德行为更广泛地存在于寻常百姓家,明星在尽孝方面并不一定比寻常百姓有更突出的地方。明星因为职业的缘故,往往比寻常百姓更少有私人时间用于和家人相处,而明星的隐私更是娱乐记者关注的焦点,家人生活所需的平静往往被不情愿地打破,不少明星在尽孝方面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宣传孝顺美德,更需要的是真实故事和感人实例,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担当,这些比明星的光环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也更能打动人、鼓舞人、感染人。

  还有一点,这个奖项目前当选的明星几乎都是年轻人父辈所熟悉的明星,当代青年人对他们可能并不熟知,未必能够起到教育青年人、影响年轻一代的效果。

  当下,弘扬孝顺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但应该注意宣传的方式和效果。明星效应在广告方面确实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但在弘扬孝道、宣传美德方面似乎力有不逮。更合适的做法,恐怕还是发掘那些典型的身边人和身边事,在街头巷尾的墙报、社区讲座和系列报道中凝聚孝文化的精髓,让真实的感动滋养心田,滋长孝心。

  演艺界推出评选十大孝子的活动,已历六届,既然能延续,说明其有生命力。百善孝为先,孝悌乃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传统美德,孝道是整个社会伦理的基础,在当下对社会冷漠的慨叹声中,奖掖孝行也是应当。况且,演艺明星本身的号召力、影响力也能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关注并践行孝敬父母长辈,因此这一评选无论怎么看,都应当是一件好事。

  不过笔者更想说的是,其实孝行并不适合拿来 “评选”。因为,评选总要有一个选的标准,然而孝行多种多样,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规范。传统典籍中记载的破冰求鱼、扇席温被等等,都是让我们感动的孝行,但这些行为铺洒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法拿来比个高下谈球吧官方网站。前一阵子, “新二十四孝”标准的出炉引发了大家许多热议,扪心自问做到与否之余,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就指出, “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把孝行细微琐碎化了。这样的标准,会引导人们只选择一些小事来尽孝。其实,在病床之侧侍奉是孝,闲暇时陪伴聊天也是孝。只要自己真心实意地做符合长辈的需求、让长辈舒心的事,就都是行孝,都值得提倡和学习。

  回到演艺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本身,获选明星们的孝行的确值得全社会肯定和赞许,但没获选的明星呢?就像有人说 “新二十四孝”标准客观上可能阻隔其他孝行的存在一样,没获选的明星也有可能被误解为不尽孝或者不够尽孝的一群,可事实是否如此呢?可能有的明星为了带头向社会弘扬孝道,尽孝行为相对 “高调”,为大家熟知,当然,希望这里头没有作秀的成分存在;但也可能有的明星尽孝相对低调,他们认为家庭生活不应过多暴露在公众视线中,使人们并不知晓他们的孝行;尽力让家人远离聚光灯,其实这也是对家人的保护。归根结底,孝行是个人的行为,如何尽孝甚至可以说是个人的隐私,即使是明星,也没必要非得让人们了解自己在家中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对老人尽孝。有没有想过,或许老人身患疾病,将病情曝露在公众眼中反而会伤害老人的尊严。

  一方面,我们应当为当选的演艺明星孝子们鼓掌,谢谢他们为社会传递了美善和温情。但另一方面,虽然 “评选”出于好意,可是不是也该考虑换一种形式?比如不用 “评选”,而是 “聘请”这些明星孝子们作为社会孝行宣传大使,让这股行孝之风所及之处更加广泛。毕竟,弘扬孝道始终是一件值得推广的好事。

  ■貌似倒洗脚水、经常陪伴父母等稀松平常的小事已经无法吸引大家的眼球,仿佛大家一定要看到泪眼婆娑的 “患难之中见真情”才肯罢休

  选 “孝子”这件事,我从一开始就觉得是个闹剧。如果 “孝”还能选的话,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每天给父母端茶倒水、冒着雨雪送父母看病、几十年如一日照料父母,还是怎样?在我们这样一个提倡孝道的国家,这样做的人并不在少数。即便在演艺界,应该当选的也一定不止那么几个人吧?

  有这样几篇关于 “孝”的报道,笔者印象尤为深刻。一篇是讲一个大学生因为不舍得把生病的爸爸一人留在家而背着爸爸去上学,另一篇是十岁的小姑娘从三岁开始独自照料高位截瘫的母亲。当然也有反面的报道,比如知名画家去世以后几个儿女打官司抢遗产,还有国外一个富婆晚年遭儿女抛弃而把遗产全部留给照料自己的中国籍保姆。这些真实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事情带给我们的思考,远比一次浮夸的评选多得多。

  说到思考,我想关于 “孝”,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差别只是说遇到的事情不同罢了。不过现在,貌似倒洗脚水、经常陪伴父母等稀松平常的小事已经无法吸引大家的眼球,仿佛大家一定要看到泪眼婆娑的 “患难之中见真情”才肯罢休。我一直坚信,孝在平时,无关头衔。但如果非要等父母灾难深重才能体现出 “久病床前有孝子”的话,我宁愿不要这个 “孝子”的头衔而换得父母健康长寿。

  ■相比把更多的关注投放于明星绯闻或是负面新闻上来吸引眼球,举办这类活动多少能对年轻人产生些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孝”是儒家传统道德里重要的构成部分,时至今日,“孝”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在古代,朝廷从民间选取孝道典范予以表彰甚至是授予官位的故事屡见不鲜。我们熟知的《二十四孝图》,还有不以学识能力为主要考核标准,而以是否孝敬父母、廉洁自律作为选官依据的 “举孝廉”制度,都是希望以细雨晨露润物于无声的方式把 “孝”的观念直观地传递给普通民众。

  这样的宣扬,放诸当下,就促成了各类 “孝子”评选活动的产生。主办方从各种人群中发掘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和人物,倒也能以情动人,以事喻理,感化民心。

  不能否认,今天,人们奔走的脚步越来越快,但有时却难免在速度和信息中迷失了自己,许多儿时便吟诵的道德歌谣在现实的纷乱中日渐模糊,追寻功利的目光总会高速掠过那些默默无闻的善与美。

  由此看来,在某种程度上, “评选孝子”这类的活动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不妥,但它所传达的精神却正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相比把更多的关注投放于明星绯闻或是负面新闻上来吸引眼球,举办这类活动多少能对年轻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独生子女身份使他们大多是在全家的围绕与呵护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往往更关注自己需要什么,但在体恤他人的感受上略显欠缺。媒体作为的引导者,有责任向孩子们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我们需要更多设置更合理、更富有趣味的活动,告诉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告诉现代人,面对再多的选择,都不该忘记:做事先做人,做人孝为先。

  要不是看到这则新闻,天天泡在网络上的我还真不知道这个演艺界十大孝子评比活动已经办到了第六届。仔细阅读评比的标准以及官方视频之后,我仍然有些诧异。其中一位获奖者经常带母亲出去旅游,每到一处出差就给母亲寄特产,经常与母亲通电话。还有另一位获奖演员,在父亲病重时立即赶回家。我并不是否认这些行为,只是,这些难道不是 “人之常情”?

  离开故土,来到千里之外的大学,和父母的联系就只剩下了电话与网络。刚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一句简单的电话问候对父母而言究竟有多大的意义,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姐姐的电话。

  我还没来得及弄清发生什么事,就接到了妈妈的电话。电话那端,妈妈有点惊魂未定:“你好多天没打电话给我,刚打给你又是关机,我以为你出事了呢!”我这才想起来那几天太忙忘记给妈妈打电话,手机又刚好没电了。听着妈妈略带哭腔的声音,不知道为什么,我第一次觉得妈妈像个孩子。我跟哄小孩子一样向妈妈解释了原因,并且保证今后一定不会再那样。

  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那一天,似乎是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义务有责任去照顾好父母,不让他们担心。尽管从小到大我几乎从没有惹父母生气过,也自认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可是那个电话让我明白了更多我需要做的事情。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明白并且在努力践行我所理解的慈孝。虽然暂时无法做到经济独立,但旅行时给父母寄张明信片是我可以做到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父母的权威正在减少,很多时候,令父母棘手的问题我们只要点几下鼠标就可以解决。在网络的帮助下,我们似乎 “无所不能”,而父辈爷爷辈的人们却越来越滞后。在我开始下定决心教我妈妈用电脑时,我才发现我的妈妈原来这么笨拙又可爱,她需要的不过是我的一点耐心,而我却经常那么吝啬。

  除此之外,在我这个年龄,我想最实在的孝道莫过于尽早实现经济独立,不做 “啃老族”。看看身边,有多少父母拿出自己的一生积蓄就为了给孩子买房子,让他们过上更安稳的生活。除了感叹父母的伟大,更生出了很多不忍。

  在我心里,不是几个年纪与我父母相当或者更为年长的演艺圈成功人士的一场颁奖盛会就可以让人们生出孝心,毕竟,没有哪个人会期望通过善待长辈而获得嘉奖。

  中国飞机抵李春城被免职75周年莫言奖金免征个税北京不更改摇号政策柳州规划局长被杀安理会谴责朝鲜广东房叔 好干部传郭晶晶婚变北大教授 三聚氰胺华裔女买iPhone被捕马云王健林亿元对赌北京恐慌式抢房渔民捞出保时捷儿慈会晒账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