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常识 /MANUAL
迈克尔表演方法的形成除了斯坦尼体系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迈克尔表演方法的形成除了斯坦尼体系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他所创建的迈克尔·契诃夫表演方法,也是20世纪以来最为独特和最具影响力的表演方法之一,对许多演员以及演剧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于1912年进入莫斯科艺术剧院,在那里度过16年的演艺生涯,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习,掌握了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并形成演剧观念,被斯坦尼称为他“最杰出的学生”。
斯坦尼对契诃夫在创作角色中的可塑性及其创新精神十分欣赏,尽管后来他们俩在创作观念上产生了一些分歧。
1927年斯大林在取缔艺术实验,契诃夫也因为他对人智学的研究及其开展的艺术实验正式被指控为“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病态艺术家”。
在这期间他认识到演员在刻画角色性格过程中使用常规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的意识”、“高层次自我”、“未来戏剧”等概念,并指出斯坦尼训练体系的弊端,反对其“情绪记忆”法,提出用纯粹的想象力来替代情绪记忆,并创建了“心理姿势”。
1942年迈克尔·契诃夫在美国好莱坞开启新的职业生涯,直到1955年在他贝弗利山庄的家中逝世。
虽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迈克尔·契诃夫都认为应当激发演员的创作灵感,使演员达到创造性状态,同“僵化”的戏剧作斗争,但契诃夫在实践中逐渐与斯坦尼的创作方法产生了分歧。
他认为斯坦尼的“情绪记忆”方法在演员创作中有着潜在的危险,演员对情绪记忆方法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舞台上失控,进入一种歇斯底里的,自我情感宣泄的状态。
针对这点,他提出了演员想象力的重要性,主张演员突破自身经验的局限,以想象力为中心激发创造灵感和潜意识,这也是构成迈克尔·契诃夫表演方法的基础。
契诃夫早期受瓦赫坦戈夫的影响颇深,瓦赫坦戈夫认为斯坦尼的戏剧创作过于偏向“自然主义”,注重内在情感的真实但缺乏一定的外在表现手段。
梅耶荷德则更注重演员的形体表现力,瓦赫坦戈夫想要将二者相结合创造一种“幻想现实主义”,他认为演员的体验应该用一种戏剧的手段表现出来传达给观众,这种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与契诃夫不谋而合。
在瓦赫坦戈夫执导的《埃里克十四世》和《钦差大臣》这两部戏剧作品中,契诃夫首次通过寻求身体表达的方式去塑造人物,他将埃里克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手势和典型的动作表现出来并大获成功,这种想法成为他后来创作方法中“心理姿势”的雏形。
人智学是研究人类、人的智慧以及宇宙万物之间联系的一门学说,通往人的精神领域,具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
斯坦纳认为人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在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精神世界,这个超自然世界需要人发展自身的潜在能力才可以感知。
契诃夫在与斯坦纳会面后对他的人智学颇感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剔除了其中过度晦涩的神秘主义部分,保留了有关精神与肉体辩证关系的部分。
他赞成斯坦纳提出的“更高的自我”,后来发展成为他表演方法中的“高层次自我”,以及斯坦纳将人分为三种类型人格的观点,并在他的方法中将其与想象的中心相结合运用到人物性格的刻画当中。
在音语舞这种被称为“可视言语的科学”影响下,为演员创造了若干身体语汇,也为演员的创造性想象提供了更积极、外向的表达形式。
印度瑜伽是通过对和精神的训练与控制,以达到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和谐统一,并激发的潜能、智慧以及灵性的运动形式。
在这些不同理论的影响下,契诃夫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探索路径,将斯坦纳学说中关于美、精神与肢体的关系同斯坦尼要求的内心的真实和情感的深度相结合,成为了契诃夫在表演创作中的追求。
他在创作中追求一种从容、自由以及美好形态的感觉,关注创作的整体性,即迈克尔·契诃夫创作方法中所提到的“四兄弟”,并主张通过对演员身体和心理统一的训练来激发潜力,唤醒创造力,借助演员身体的外部表达进入潜意识领域,达到身心合一的创造状态。
而后,在20世纪30年代契诃夫移民到了美国并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教授一套基于想象力的训练方法,在这里他确立了“心理姿势”的使用。
后来因为战争原因工作室关闭,他搬到了洛杉矶,在这段时期他细致梳理了自己的方法,使之成型并得以系统化地发展和运用,有很多著名的欧美演员都受益于这套方法谈球吧体育。
迈克尔·契诃夫表演方法是一种基于想象力的创作方法,通过身体和心理的训练以帮助演员达到“身心合一”的表演状态。
同时关注演员的自身能量和内在冲动,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想象力与专注力的结合所散发出来的能量辐射到空间中形成强大的能量场,从而影响观众。
契诃夫认为这样的表演能为舞台创造出一种近乎迷人的气氛,也就是“氛围”,而氛围又作用于演员,赋予演员灵感、激发情感,这些元素都在演员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循环往复地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统一的系统。
契诃夫具有超前的戏剧观,他以想象力为跳板详细地描绘了一幅表演蓝图,系统地安排了一系列练习帮助演员进入创作状态。
从身体—心理训练、心理姿势、想像的身体及中心到舞台氛围再到演员的高层次自我、演出的结构与类型,为演员提供了实用的创作技巧,并帮助演员建立创作的整体意识。
在契诃夫创作法中,演员在心理层面主要是以想象力和专注力作为催化剂,通过意象、氛围、创作个性和节奏来塑造角色的,在身体层面主要通过身体—心理训练、心理姿势、想象的身体、想象的中心等技术来塑造人物。
当演员能有效地操控这些元素并将其和谐统一地融合发展起来时,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获得“转化”,从现实的、平庸的自我中解放出来,突破自我的种种限制,在意识上进入更高层次自我,那么演员的创造性自我和某种完整的表演风格将会在舞台上得以呈现。
迈克尔·契诃夫曾多次提到他所梦寐以求的“未来戏剧”、“理想剧院”,一个充满着能量、想象力、灵性以及风格化的剧场,这里的灵性并不是指某种神秘的东西或者是宗教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在他的构想中,人的灵性被挖掘出来作为一种实用的工具,来帮助人们轻松自如地进行创作,而演员在这里则被他称作“创造性的艺术家”。
如果说演员的创作灵感是非常变化无常的,那么契诃夫则是试图诱使灵感从演员的身上“苏醒”,使演员转变为“创造性自我”。
这也是他所研究的主要目的:“找到那些最能让那种被称为灵感的难以捕捉的‘鬼火’无论何时都可以完全被激发出来的条件”。
为此他创建了这套具有对“未来戏剧”美好愿景的迈克尔·契诃夫创作法——强调想象力、创作的整体意识以及意识层次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