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③)
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③)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设置课程,请专业老师精心辅导;利用农闲时节开办老年学校,丰富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设立技能和文化课程,帮助搬迁老人融入城市新生活……贵州大力发展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
吃完早餐,装好五线谱,挎上帆布袋,王友兰出门向社区居委会走去。每周三早上9点半,社区老年学校的合唱课准时开始,作为班长的王友兰很少缺席。
退休后,曾在县里当语文老师的王友兰搬到贵阳市。10余年间,她拾起了小时候的唱歌爱好,辗转参加过多个合唱队。2021年4月,小区所在的观山湖区金阳街道金元社区利用居委会场地开设了老年学校,看到有合唱课,王友兰立马报名。“走路5分钟,家门口就能上合唱课了!”王友兰乐呵呵地说。
今年1月1日,《贵州省老年教育条例》正式施行,提出加大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投入力度,健全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2022年,贵州着力解决基层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弱项,在全省新建1394所行政村(社区)老年学校,到年底已建成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8717所,基层老年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
“声音竖起来一点,到了高音往里吸,再来一次……”悠扬的钢琴声响起,王友兰坐在前排,和学员们一起盯着谱子,脚底打着节拍,高声唱起来。
金元社区有2000多名老年人,约占常住人口的20%。“为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2021年初,社区整合文体团队和群众力量,充分利用居委会的办公场地,建设了金元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潘方琴介绍,“经过3个月的筹备,老年学校于2021年4月8日正式开学,目前学员达400余名。”
筹备期间,金元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入户走访,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潘方琴介绍:“社区老年人对瑜伽、书法、太极拳、舞蹈、合唱等课程的需求较高。我们就照此制定了课程表,后续又根据老年人的建议增加了摄影、时装表演等课程。”
金元社区老年学校得到了市、区一级老年大学的教学支持。“市老年大学专门下派了声乐老师,区老年大学及街道专门下派了书法、瑜伽教师,其他课程由志愿者授课,有效缓解了社区专业师资不足的压力。”潘方琴说。
长期从事声乐教学工作的罗秋山是金元社区老年学校的声乐老师。55岁的罗秋山从事声乐教学多年,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这里的老年人都有一定的声乐基础,要教一些技巧性、提高类的内容。”授课两年多,社区合唱班老年人现在学会了用腰腹力量发声,唱歌状态也越来越好。
在社区老年学校开办之前,王友兰需要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合唱队,“现在出门就能上课,还有专业的老师,我们都很满意。”合唱课结束,王友兰和三两邻居走出教室,一起往菜市场走去。
清晨,干完农活,王成伟拿上芦笙,步行一公里,来到村里的老年学校。教室前的空地上,芦笙队员们站好队形,开始当天的排练。
都匀市匀东镇坝固村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和其他村庄一样,年轻人多外出打拼,村子里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21年初,匀东镇在开展民情大走访工作中发现,村里老年人农闲时节无事可干。“没有精神文化生活,大多数老年人感到孤独。”匀东镇党委委员谈球吧官方app下载、组织委员舒啸宇说。
2021年4月,坝固村利用闲置场地,开办了村老年学校。舒啸宇介绍,“结合老年人的兴趣、少数民族文化和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我们开设了思想教育、卫生健康、法律法规、书法、诗词、芦笙等课程。”
课程有了,老师怎么来?在坝固村老年学校,思政课主要由党校、政府干部轮流来上,法律、卫生类的专业课程请公安、医疗卫生部门的专业工作人员来授课,艺术类课程则由当地“能人”作为志愿者义务教授。
59岁的陈廷永是学校的芦笙老师,有着十几年芦笙吹奏经验的他带领班上的学员组建了芦笙队。村里有红白喜事时,陈廷永会带着芦笙队去吹奏,还能顺便赚点外快。60岁的王成伟就是芦笙队中的一员,“学了一年多,现在可以吹大芦笙了。”王成伟的目标是吹上小芦笙,也就是“乐队主唱”,“芦笙一响,烦恼的事都忘掉啦!”
“我们根据每个村的特色抓一校一品,为老年学员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目的是让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有柴米油盐,还要有欢歌笑语。”都匀市老年大学校长索恩乾介绍,目前,都匀市已建有老年学校的村达35个,全市农村老年学校建校比例达32%,超过省定标准。
杨国飞家所在的毕节市七星关区柏街道,是目前贵州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来自34个不同的乡镇,60岁以上老年人共3167人,占了街道常住人口的多数。”柏街道组织委员宋敏介绍,为了让安置点老年朋友积极融入城市新生活,2020年7月,街道老年学校挂牌成立。
“过去,许多老人在家有农活做,搬到县城里来有点不知道干啥了。”宋敏和同事们发现,大多数农村老力好、身体好,不少人还想着在城市里找点活干。因此,街道老年学校成立之初,就协调当地就业车间,免费为老年人开设草编、刺绣等技能类课程。“学完以后,老年人可以灵活到车间就业,挣点生活费。”
听说社区开了老年学校,杨国飞本打算参加声乐班,发现还开有技能班,立即改变了主意。“学了一周就能上手了,现在熟练了,一个月能挣个1000多块。”杨国飞说。
在离就业车间不到800米的地方,是柏街道老年学校的活动室,七星关区文化馆请来的合唱老师余春江正在教学员们一首新歌。“刚来上课的时候,可没这么顺畅。”余春江笑着回忆,“最开始教的不是怎么唱歌,得先普及基础知识。”
余春江带的声乐班,平均年龄在70岁上下,大多数老年人不识字。“拿着歌谱,先教认字,再教识谱,最后再解释整首歌的含义。”在余春江的带领下,声乐班学会了近百首歌。“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朋友,我们都乐意来。”73岁的赵远英说。
“目前毕节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共建立了52所老年学校,共有学员6420人,建校数和学员数都名列全省第一。”毕节市老年大学校长陈勇说,“将安置点老年学校建设成为老年人的‘新家园’、政策宣传的‘主阵地’、增收致富的‘加油站’、展示形象的‘大舞台’,让老年人在集体活动中加强交流、增进感情,找到精神寄托,为搬迁群众‘稳得住’提供保障。”